在小城新昌,很多人都知道,有个叫吕伟的人,经常捐钱捐物,给贫困学生、给敬老院老人、给省外灾区。 当然,很多人也知道,“吕伟”这个名字是假的,他在汇单上填写的地址也是假的。 为了找到这个好人,二十年前,还有人在当地报纸上登过“寻人启事”。 可是二十年来,吕伟是谁,一直是个谜。 直到他前不久遭遇了一场车祸,谜底才渐渐揭晓…… 1992年寻人 有人登报找他,差一点就被“揪”出来了 很多新昌人可能还记得,1992年的一天,新昌当地的报纸上登了一则新闻,标题是:寻找好心人“吕伟”。 专门登报找人的,是新昌一家敬老院。当时,敬老院收到了一笔1000元的捐款,捐款人姓名一栏里写着“吕伟”,地址一栏里写着“人民路5号”。 在20年前,这是一笔不小的钱。 老人们觉得应该谢谢这位好心人,没想到一圈找下来,根本没有这个地址,也找不到“吕伟”这个人。 可是,此后的每一年,吕伟的捐款都会如期而至,直到敬老院搬走。于是,找到吕伟,也成了敬老院里很多人的心愿。 当时民政部门的一个助理员朱唐仁,一直留心着要找到吕伟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听到消息,说儒岙镇有个办茶厂的老板化名“吕伟”在做好事,便赶去确认。 “给敬老院捐款的人是你吧?”老朱直接问。 吕伟笑笑,没有说话。 “你和我到敬老院去一趟吧,大家都很想见你呢。” 吕伟听了直摇头,“不去,不去!”他还叮嘱朱唐仁,“你可千万不要透露我的名字。” 老朱想了想,答应了。就这样,两人默许了一个约定。20多年过去了,谁都没有把这个“秘密”告诉别人。 2012年现身 因为一场车祸,他20年后被迫现身 当年办茶厂的吕伟,后来还做过一段时间医药生意。那段时间,他资助了好几个贫困学生,每个月都通过邮局给孩子们寄钱。 做生意有起有落,碰到周转不灵的日子,吕伟就会借钱寄给孩子们。前些年几次大的水灾、地震,他还赊来上百万的药品捐出去。 现在,吕伟一共资助了10个孩子,给每人每月寄300元。他没见过这些孩子,这些孩子也不知道他是谁。 如果不是一场车祸,吕伟的身份或许永远是个谜,他的家人也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保守了20年的秘密。 去年9月,吕伟因车祸受重伤。到了给孩子们汇钱的时间,他却在病床上动弹不得,“虽然每人只有300元钱,却是孩子们生活的全部来源。” 无奈之下,他为了让儿子借钱去汇,才不得不说了实情。他说,儿子知道后,还是有些意见的。 吕伟有3个孩子,大儿子今年29岁,正是适婚年龄,但是因为家里不够钱买房,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分手了。 无独有偶。去年12月,吕伟在出租车上丢了手机,里面存着那些孩子们的银行卡号。为了找回账号汇款,他只得打电话给慈善总会求助。 “吕伟打了好多电话来,我们硬是不给,就是想把他逼出来。”新昌县慈善总会的王浙徽说。 去年12月4日,一直只是通过电话联系的吕伟,终于在慈善总会的办公室现身。 2013年见面 取名“吕伟”,是因为觉得做好事挺伟大 身份的谜底揭晓之后,吕伟一度拒绝媒体的采访,但后来他又答应了。“现在的风气不好,做好事做慈善已经低谷了,所以犹豫了几天,才接受采访。” 昨天,我见到吕伟,是在嵊州的一家小工厂里。神秘的他,今年56岁,是个穿着很普通的中年男人。 “我是个假老板,你看,这浑身上下都是假牌子。你看我穿的鞋子,是外贸店里淘来的断码鞋,要垫个鞋垫才合适……”他笑着说。 为什么要取名吕伟?我问他。 他笑着解释说:“姓是不能改的,我姓吕。另外,我觉得做这些好事还是挺伟大的,所以取名‘伟\\’。”说起名字,他一再要求,不要透露他的真名。 那为什么会这么做好事? 他说,自己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,父母教育他首先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。他做过铜匠,开过茶厂和饭店,也卖过胶囊,现在做五金。“已经变成习惯了,给他们汇了钱,觉得心情特别好。” 吕伟说自己最崇拜毛泽东,几十年来,他的衣服里总是别着毛泽东的像章。“我什么都不想给孩子们,如果孩子争气,不需要我们留什么;如果不争气,留什么都没用。” 话是这么说,但吕伟总把大儿子没钱买房结不了婚的事,怪在自己头上。 走之前,吕伟告诉我,他现在拼命赚钱,是因为还欠着一些债。等还清了债、攒到了钱,他打算开一家收容所,收容孤儿或者残疾人。(记者 史春波 通讯员 梁凌凌) 本文章由北京代孕 http://www.shebaodaiLi.cn的作者提供 |